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

去大倉學討海


■ 吳俁之

7 月 29日參加了博物館課舉辦的去大倉學討海活動。對大倉的印象是依稀記得前幾年看到島上國小廢校的新聞,使得當地的學童必須每天搭交通船到馬公上學。那時心裡還微微憤憤不平了一陣子。

這次去大倉,晚上在海灘邊的大涼亭裡放映了大倉島簡介的投影片。除了學員之外,村民也都來參加。正是月圓漲潮時分,活動伴著浪聲和海風進行著。一開始是一些生態介紹,各種魚類和珊瑚,以及漁作的介紹等等。

後來突然出現一張照片,有個小女孩背著書包,穿著制服,嘴裡含著一紙船票,正從船艙裡爬出來的俯角特寫鏡頭。

很普通的一張紀實式的照片,圖說寫著「坐船上學的日子」。

看到照片的瞬間眼淚差點掉下來。

照片中的小女孩也在現場,很開心的接受大家的鼓掌。不知道她有沒有覺得特別辛苦。問她時她只是很平常地敘述:

「每個禮拜二晚上要補習,沒有交通船,爸爸會開船來載我回家。」

「冬天的時候就住在馬公的阿姨家。」

這 也是台灣啊,這種生活卻離我們那麼遙遠。更不用說像東吉、東嶼坪、西嶼坪那種沒有定期交通船,全村剩不到 20 名老人的離島,但這些居民的確是在這些地方從事每日的作息,和我們每個人一樣確確實實地生活著的。比起釣魚台或南海諸島等等「有名的」國境邊陲,這些地方 是不是更像台灣的盡頭呢?

如果沒有來住在澎湖,我可能只是看到廢校的新聞之後微微的憤憤不平吧。但是這麼貼近事實之後卻接受了極大的觸動。以前常常被張照堂、阮義忠的相片感動,但這還是第一次為了一張人物照片幾乎落淚。

晚 上在大倉的村落繞了一圈,估計了一下大約有 30 戶人家,本來以為可能有一百多人口,沒想到只剩 85 人。小女孩今年五年級。國中之後應該就會離開島上,大倉變成故鄉,坐船上學的日子變成回憶。我又想起東嶼坪最近要舉辦一年一度的廟會。會不會有哪一天大倉 的水仙宮終於也只能守護著十幾位凋零的老人呢?或是為了讓小女孩有一個故鄉,就算是無人島也要繼續守護下去呢?

永恆的只有澎湖灣的滿月和大潮吧。

沒有留言: